重报深一度-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重彩描绘“诗与远方”

时间:2024-11-18 阅读数:6人阅读

文化强市,旅游兴市。

11月15日下午,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大足盛大启幕。这是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重庆行动。

重报深一度-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重彩描绘“诗与远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天下大足,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大足处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让不少游客感叹:欠大足石刻的这张门票,是时候还了!

▲11月15日,大足区香国公园,2024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启动仪式上的民间舞《鲤鱼跃龙门》表演。记者 何庆渝 摄

重报深一度-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重彩描绘“诗与远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立标打样,全市齐飞。“联动壮美三峡,打造全国知名文旅目的地。”“擦亮金字招牌,推动都市文旅流量变现。”我市各区县文旅活力涌动,日新月异。前三季度,全市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9%、7.3%。

未来已来,向新出发。文化和旅游部精品项目交流对接、重庆文旅重点项目招商推介、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等活动同步举行,八方嘉宾聚力汇智,共谋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奋楫扬帆,重庆文旅踏上新征程,为现代化新重庆汇集磅礴力量!

深度融合

文旅全产业链壮大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得到快速复苏。2023年,我市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均突破12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13.5%;三峡游轮、两江游船接待量创30年新高;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全国第七、游客满意度全国第一。”会上,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晒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据介绍,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方面,川渝组建合作联盟36个,签订合作协议103份;联合推进申遗项目3个、重大文旅共建项目15个;开展文艺院团互动演出、“景区惠民游”等文旅活动年均110项,首创协同立法并实施《川剧保护传承条例》。

▲11月15日,大足区香国公园,2024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启动仪式上的《印象武隆》选段《川江号子》表演。记者 何庆渝 摄

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方面,我市获各类文艺大奖45项;建成“三馆一中心”1.2万个,全市文图两馆一级馆率西部第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博物馆、馆藏文物、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分别增长16%、34%、7%、20%。

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今年1—9月,我市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9%、7.3%;接待国内游客3.3亿人次、入境游客76.2万人、实现游客总花费355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222.4%、15.7%;文化旅游经营主体突破19万家;旅行社突破1100家,组客量列西部第一、全国第六。

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面,我市串珠成链,培育形成了以山水都市、壮美三峡、多彩武陵等为代表的旅游精品体系,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17条;提质打造5A景区12家,增速全国第一;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15个,列西部第一、全国第二;培育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等新产品新场景800余个,举办“渝味360碗”美食评选等活动1000余项,推出演艺场所100余家。

在旅游便捷度提升方面,上线惠游重庆、高品质文化生活、巴渝文物应用,贯通“景区拥堵一件事”“入境游口岸签一网通办”快响机制;成立陆海新通道旅游推广联盟,开通重庆至印尼雅加达、马来西亚槟城旅游包机直航。

串珠成链

各区县“比翼齐飞”

路长知水性,山转见渝州。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孕育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人文;形塑了壮美三峡、绵延巴山、逶迤武陵等醉人风景;撷英了山魂之雄、水韵之灵、历史之厚、红岩之魂、时尚之魅、烟火之味……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大有可为,且大有作为:

如,在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上,万州区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该区立足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支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知名目的地,常态运行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牵头成立三峡旅游联盟,吸引湖北神农架、奉节白帝城、巫山小三峡等旅游业态入驻,开发三峡游、探险游、田园游等旅游线路20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该区接待游客2514.1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140.3亿元,分别增长24.4%、25.7%。

▲万州区,云雾山间绕。(本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冉孟军

在提质打造5A景区上,大足区持续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品牌,创办《大足石刻研究》《大足石刻全集》等优秀刊物;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实施大足石刻“五山”保护提升工程,建成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文物修复医院,实现“五山”全面开放,今年1—10月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分别达到113.2万人次、88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6%、9.3%。

在旅游国际化试点建设方面,武隆全区总人口的1/4吃上了“旅游饭”,推动“文旅+百业”互促共融,建成高山番茄谷、创客艺术村、西南地区首家蜂疗中心等文旅项目。今年1—10月,该区接待持票游客600.2万人、境外游客13.4万人,分别增长25%、113.6%。

▲渝中区洪崖洞景区,现场人山人海,人气爆棚。(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尹诗语 摄

在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方面,渝中区全力展现“老重庆”巴渝韵、“最重庆”山城味、“新重庆”国际范,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方位激活文旅消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面构筑完善文旅场景,培育消费新增点,引导培育规上文旅企业438家。今年1—10月,该区接待游客8272万人次,增长8.7%;接待过夜游客916万人次,增长16.7%。

各区县正以“各美其美”的实际行动,共同呈现巴山渝水“美美与共”的辨识度、美誉度。

文旅+百业

汇聚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磅礴力量

“一业兴,促百业旺”,是文旅行业的本色。

热辣滚烫、烟火小吃、花式鱼鲜、卤味知香、三蒸九扣、食养珍味……华灯初上,大足区荷棠夜市及昌州古城,灯火辉煌,人群熙攘。作为本次大会的配套活动的“渝味360碗”美食集市正在这里举行。

该集市创新地将“渝味360碗”菜品,根据风味划分为7个主题板块,涵盖“渝味360碗”所有菜品类别,并根据对应美食属性与在地文化,通过现场搭建、软装布置与实物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呼应昌州古城建筑特色,设计呈现出七大各具特色的主题摊位区,利用多元风格打造空间上“一步一打卡”的特色,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品鉴。

▲11月15日,大足区昌州古城,“渝味360碗”美食集市现场,市民在拍照留念。记者 何庆渝 摄

而“渝味360碗”,正是我市深化“美食+文化”“美食+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新体验、新场景的一个生动实践。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文旅融合带动作用,大力推动了“文旅+百业”发展,培育了“文旅+商贸”“文旅+演艺”“文旅+科创”“文旅+体育”……融合发展业态,把文旅的“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增量”。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社零增长3.8%,在5个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中位列第一;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商业增加值增长8.9%,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为18.2%,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

我市还大力做靓消费载体,截至目前,已培育全国示范步行街1条、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个、市级示范商圈3个。今年前三季度,城市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等消费载体的客流量增长超30%。

作为本次大会配套活动的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成果展,更是进行了直观呈现。

▲11月15日,大足区香国公园,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成果展现场,市民正在逛展。记者 何庆渝 摄

该展览分“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旅游开放合作”“重庆文旅装备”五个板块,展示了全市文旅业繁荣发展的蓬勃生机。

大笔如椽,绘出新重庆;令出行随,干出加速度——

接下来,我市将聚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系统推进高质量文旅经济、增强高水平文旅供给、丰富高品质文旅体验、促进高效能文旅治理,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地、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地,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具体举措包括,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领带动,串珠成链整合文旅资源,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面推进文旅业态模式创新,培育建强市场主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优化软硬件环境等。

古风与新韵交融、历史与现代相拥的新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乘势而上、真抓实干,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现代化新重庆汇集磅礴力量!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重报深一度-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重彩描绘“诗与远方”的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