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实干兴“浜”,他们把青春答卷写在松江乡村大地上

时间:2024-12-07 阅读数:31人阅读

从高校毕业生到驻村选调生,角色的转变让他们有机会站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学习如何系好为民服务的“第一颗扣子”。驻村期间,他们心系村民的急难愁盼,当好基层民生的“传声筒”,争做群众冷暖的“知心人”,用“一户也不能少”的执着坚持,让敢担当、有作为成为“选调生”的最好注脚。

时光荏苒,新浜镇驻村选调生也在沾着泥土、根深本固的火热实践里逐步了解基层、增长才干、反哺乡村,执青春之笔,把答卷写在了广阔的乡村大地上。

脚下有泥,实干兴“浜”,他们把青春答卷写在松江乡村大地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今,夜晚的黄家埭村明显亮堂起来,新安装的路灯照亮了乡间小路,为村民们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有一次加班到比较晚,看到有个老人沿着路边踽踽独行,感觉很危险。”选调生熊章瑞回忆道,“老人夜间出行时发生事故的情况不少,当时我就萌生了亮化村内道路盲区的想法。”但灯杆、灯箱等设施资金有限,而且涉及到多部门审批,实际落实时遇到的阻力较大。几番思考,熊章瑞想到通过党建引领,邀请分管全区照明的综管中心到村给予指导,由此了解到可以用更具性价比的太阳能LED照明灯具缓解燃眉之急。通过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很快,村里的彭中路、黄家埭路便亮起来了。

文华村的老龄人口和外来人口较多,防范农房安全事故一直是村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考虑到灶具连接软管脱落、老化开裂等易引发燃气事故,选调生张公鼎主动展开入户调研,排摸特殊群体,了解村民意愿,并与区燃气管理所和燃气公司协商,为村内10户特殊家庭免费更换燃气软管,安装了燃气报警器,还回收了36个废旧液化气钢瓶,帮助村民排除潜在安全隐患。

脚下有泥,实干兴“浜”,他们把青春答卷写在松江乡村大地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弟弟,吃过晚饭再回去吧。”“快谢谢老师,跟老师说再见。”在胡家埭村,村民总是这样亲切地招呼驻村选调生施梦城。之所以叫施梦城“老师”,是因为他在村里开设公益辅导。有一次,施梦城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认识了70多岁的村民陈爱金,当听到老人的心愿是孙女的学业能更上一层楼时,很受触动,于是决心利用专业所学,为村子里的初中生开设公益辅导,并一直坚持至今。“小施也没多大,看着跟自家孩子没什么两样。”每当村民们谈论起施梦城,言语里尽是疼爱和感谢。

除了公益辅导,驻村选调生们也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一抹创新亮色。选调生刘行以暑期课堂的形式,在南杨村及周边村庄先后开展了六期科普活动,面向村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开设理论讲解和手工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们认识物理、学习物理、理解物理。不仅丰富了课堂教育形式,而且促进了全村各年龄段学生的交流。家长蒋润慧对此很是赞许:“特别好!孩子有意识地‘爱科学、爱创造’,家长们也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共同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冬日的浦江与天际一色,鲁星村甪钓湾老街熙熙攘攘,来自闵行和松江两区的选调生,正踏着石板路零距离感受乡村古老的农耕文化魅力,探讨这条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如何通过社区化改造焕发新的活力。

这是两区选调生今年自行组织策划的第七次“联学交流”,大家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围绕基层治理党建品牌,通过百余份问卷和几十人的访谈形成了11篇有关新浜镇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其中,驻村选调生赵江山、钱文鑫、刘行三人联合调研红色村庄提出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模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在赓续红色文化的同时促进村庄高质量发展。

选调生们的十足干劲也激活了乡村党支部力争上游的一池春水。在他们的牵头下,黄家埭村党总支创建“学习四步法”特色党建品牌,“村校联学”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红色理论学讲团到村宣讲,“区村共建”邀请区级机关部门上门讲解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等业务政策和规范,“组内互学”在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带领支部老党员参观方塔园廉政教育基地,和党员群众们共同读好“有字”和“无字”两本书,让书香与稻香美美与共。

文字:李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小小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脚下有泥,实干兴“浜”,他们把青春答卷写在松江乡村大地上的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