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韵悠扬,南漳呜音喇叭的传承与创新之旅

时间:2024-10-14 阅读数:66人阅读

襄阳,10月13日电 —— 题:湖北南漳:呜音喇叭奏响楚韵遗音

湖北南漳:呜音喇叭奏响楚韵遗音

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春秋寨的清晨,68岁的刘国福吹响了陪伴他50余年的呜音喇叭,那低沉而悠扬的古乐,在群山间回荡,仿佛穿越时空,带我们回到了三千多年前的楚国宫廷。

呜音,这种由吹打乐器演奏出的音乐,因其音色酷似巫师吹牛角招神时的“呜呜”之声而得名,其主要表现器乐为木管唢呐,声音深沉而绵长,因此也被称为“呜音喇叭”。

据南漳县申遗办副主任庹先沮介绍,这种音乐源于三千多年前的楚国宫廷,具有楚国早期崇巫尚神的特点,因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被史学界誉为“楚乐的活化石”,2008年,唢呐艺术(呜音喇叭)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国福自幼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从十多岁开始学习偷换气、甩马锣、换拇眼等传统技法,并逐渐掌握了100多个曲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呜音喇叭艺人,他说:“我从记事起,就听爷爷吹呜音喇叭,只觉得那声音实在好听,就跟着学。”

呜音喇叭分为喜调和悲调两种,分别用于喜事和丧事,演奏者会根据场合的不同,穿着相应的红装或白装,吹出欢快或悲怆之音,刘国福强调:“演奏曲牌要遵祖训,‘进门不吹叶叶落,出门不吹上山坡’。”这意味着呜音喇叭的演奏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套路,不得随意逾越。

湖北南漳:呜音喇叭奏响楚韵遗音

呜音喇叭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家族乐队的形式在南漳代代相传,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无乐谱记载,全凭一代代的乐师口耳相传,南漳刘氏家族有史可查的呜音传承已有五代,弟子遍布南漳、远安和保康等地,2018年,刘国福更是被认定为唢呐艺术(呜音喇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让呜音喇叭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南漳县巡检镇文化站将峡口中学确立为传习基地,刘国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孩子们上课,传授呜音喇叭的技艺,他说:“娃子们很喜欢学,我教得也起劲儿,我老了,希望年轻人能让呜音喇叭传得更远、更久。”

呜音喇叭不仅是南漳地区的传统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呜音喇叭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奏响楚韵遗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楚韵悠扬,南漳呜音喇叭的传承与创新之旅的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